
对于老军迷们来说,歼轰-7“飞豹”或许是一款最具情怀的战机。
作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战斗轰炸机,歼轰-7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机型之一,承担着捍卫祖国海空的神圣使命。
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歼轰-7
不过令人疑惑的是,如今歼轰-7的性能已经被其他新锐战机超越,但中国仍然将它定为“非卖品”,这到底是为什么?
中国航空军贸的发展
回顾中国航空军贸的发展史,从上世纪80年代起,我们向他国出口的战机主要是歼-6和歼-7系列。
在两伊战争期间,伊拉克从中国采购了40余架歼-6和110余架歼-7,这是中国航空工业接到的第一笔大订单。
伊拉克空军采购的歼-7战斗机
保守估计,单是这两大战机系列就给中国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。
而到了2007年,中国开始与巴基斯坦进行技术合作,共同研制了“枭龙”战斗机,这是中国航空军贸的一个分水岭。
从“枭龙”战机开始,中航工业开始针对他国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服务,这不仅意味着中航工业的技术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,同时也反映出中国航空军贸的思想变得越来越适应国际市场。
我们的多用途战机目前只有歼-16独挑大梁,其余的歼-10系列和歼-11系列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多用途能力,但和美军相比还有差距。
至于歼-20倒是个例外——毕竟它的制空能力实在太强,足以弥补多用途能力的缺陷。待歼-35服役后,它大概率会是一款类似F-35的多用途隐身战斗机,补齐我军的短板。
